photo31  

  • 摘錄出處│《親子天下0-6歲寶寶 50個關鍵第一次》
  • 文│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
  • 當媽媽帶著寶寶到公園,許多大孩子和大人們,都圍過來看寶寶,寶寶看到一大堆人便大哭了起來。當寶寶會走路了,隔壁的叔叔說:「長大了喔!」寶寶就躲到媽媽的背後。當寶寶一個人在公園玩,其他同年齡的孩子靠過來,想和寶寶一起玩,但寶寶馬上跑回媽媽身邊、或哭出來
 
     寶寶看到陌生人就哭,讓父母覺得沒有成就感,好像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。有時也覺得沒面子,因為別人家的小孩都很開朗,嘴巴很甜的和大人們打招呼,而自己的孩子卻這麼退縮。有時也會將這樣的行為解釋成「沒禮貌」,有了這樣的解釋,就容易有情緒,不容易包容孩子。

六個因素造成害羞
  • 人格特質:
  • 每個小孩都有屬於他個人的人格特質,有些從嬰兒期開始,看到人就手舞足蹈、眉開眼笑;但有些小孩,從出生開始就較內向,需要更多時間來熟悉外界,因此容易顯得害羞。
  • 發展因素:
  • 孩子在八個月大時,開始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,看到陌生人就會感到不安,害羞只是不安的表徵。到兩歲左右,對外在環境的反應,多了與個人自我知覺有關的情緒,害羞也從這時候開始更明顯的呈現。
  • 刺激少:
  • 有些家庭極少有機會接觸陌生人,再加上父母喜歡窩在家、不喜歡和人群接觸的特質,接觸的人總是那幾個,因此碰上不熟悉的人就會害羞的躲開。
  • 遺傳因素:
  • 遺傳有時也影響孩子的性格,父或母其中有一個,本身就是比較內向和害羞,內向和害羞的基因便影響了孩子的特質。
  • 教育態度的影響:
  • 父母用自己的想法催促孩子做一些他們能力所不及的事、常拿孩子的能力去和朋友的孩子比較,不滿意孩子時,父母採取嚴厲批評、控制、過度保護、拒絕……等態度教育孩子,如:不讓孩子嘗試各種孩子想做的事、在公眾場合罵孩子、在孩子面前誇獎別人的孩子、較少鼓勵孩子做得好的地方……等,以至於孩子失去成長的方向。如此也容易讓他失去信心,孩子缺乏自信就容易內斂,有時也會採取疏離「人」的動作,這樣的行為被解釋成害羞。
  • 社會化發展:
  • 通常孩子在三歲左右,才有能力和同伴共同玩遊戲,在這之前雖然也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,但是屬於和朋友不會有來往的各玩各的,這樣的行為也容易被解釋成害羞。
五個技巧幫孩子克服害羞
  • 不被孩子的行為、或別人的評價,影響自己的情緒。
  • 情緒穩定的對待孩子,不勉強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。寶寶和大人的關係是他和大人之間的緣分,他們的關係會因為雙方關係變好而變好,而且絕對不是孩子改變就好,大人對待孩子的態度也需要做適度的修正。
  • 給孩子更多的時間來認識外界。
  • 剛開始儘量不帶他去陌生人多的地方,等他對環境熟悉之後,因為對環境的了解,比較有餘力接受不認識的人。帶孩子看其他小朋友在遊戲的場景,漸漸的幫助寶寶能夠和一個小朋友開始玩,再因能力提升而增加遊戲人數。出門前讓孩子預先知道今天會碰上誰,可以稱呼他「叔叔、伯伯、哥哥、姊姊、阿姨、奶奶、爺爺……」等,問孩子:「你希望他們怎麼稱呼你呢?」
  • 碰上孩子害羞而哭泣時,抱著孩子安慰他。
  • 父母可以說:「沒事,是阿姨、叔叔……在跟你打招呼。」而不要求他不害羞,和勉強他打招呼。
  • 培養孩子的「自信」,看孩子做事的時候「多看少說」。
  • 平常多讚賞孩子做得好的部分,做不好的地方可以安慰他:「沒關係,我們來研究看看發生了什麼事?」孩子有話要說時,常聽他說話並有回饋如:「嗯、喔……」等。
害羞從兩歲左右就開始發展,是一種正常的情緒,如果用平常心看它,就沒有好或不好的說法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ndy5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